联系我们:Email:
 
公司新闻Company News

影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

发布时间:2018-4-2 10:45:53  点击数:2096

  石家庄宣传片拍摄制作公司奥美影视为您转发报道: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逝世,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他的关注。人们讨论的不仅有他在科学发现上的成就,更有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奋进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已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为世人所熟悉。纵观当下国内外影视剧创作,以霍金为代表的科学家出现在影视剧中形成独特的风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科学家这一群体在当今流行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影视“科学明星”霍金

  霍金是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他提出的“霍金辐射”和与英国数学家罗杰·彭罗斯共同提出的“奇点定理”,为日后的黑洞研究等作出重要贡献。

  2014年上映的电影《万物理论》就以霍金为原型,讲述了他患病前后的励志传奇及与第一任妻子的爱情故事。影片中,饰演霍金的埃迪·雷德梅恩出色地演绎了这位“天才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与病魔抗争的达观精神和爱而不能的无奈与释怀,也因此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这已经不是霍金的故事第一次被搬上银幕。2004年,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故事片《霍金的故事》就表现出这位“天才科学家”的不同凡响。

  不仅如此,霍金本人也曾多次客串影视剧作品。其首次“触电”可以追溯至1992年,霍金在系列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客串,与扮演牛顿、爱因斯坦的演员一起打牌,畅谈天文、物理;从1998年开始,在动画喜剧《辛普森一家》中,他又以动画形象出现,坐着会飞的轮椅和直升机向男主角大谈黑洞、奇点、宇宙维度,并亲自配音;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在极客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多次客串,作为剧中主角谢尔顿的偶像,霍金的每次登场,即便只有那著名的计算机生成语音,不论对剧中人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一次意外的惊喜。

  霍金本人在影视作品中的“本色出演”,也逐渐令其成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影响了一代代观众对科学精神的无限敬仰,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科学家的影视形象魅力有增无减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与《万物理论》同台竞争奥斯卡的还有传记故事片《模仿游戏》,该片讲述的是“计算机科学之父”、数学家艾伦·图灵的故事。同为展示科学家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两部影片均成为当年的话题之作。

  事实上,近年来,国外的影视剧作品对科学家这一群体的关注度有增无减,越来越多以科学家为原型或与之有关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荧屏。以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为原型的传记电影《美丽心灵》和其他传记电影《爱因斯坦和爱丁顿》《自闭历程》《知无涯者》等纷纷上演,并且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和口碑。

  “这些有关科学家的传记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把另类的、被过度神话的科学家还原成普通人来看待,展现他们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用艺术的手法展现他们性格的成长与转变,从而使人物更加丰满灵动。这种人本主义的视觉化呈现,令观众有更深的代入感。”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杨晨表示。

  除此之外,科学家的加入还使科幻类影视作品的科学理论性得到保障。比如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就有诺贝尔奖得主基普·索恩的全程指导。

  “美国国家科学院还专门设立了‘科学与娱乐交流’项目,来促成娱乐行业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青年编剧黄凯文谈到,这也许是美国科幻类影视作品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国内影视剧之缺失

  在我国,也有《钱学森》《邓稼先》《蒋筑英》《袁隆平》等传记影片相继问世,但似乎并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不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我国科学家涉足科幻类影视作品的情况也几乎没有,这就从侧面反映了以科学家群体为主的科幻电影、电视剧在我国的缺失。

  杨晨谈到,虽然我国的科幻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目前的科幻类影视作品往往通过视觉奇观吸引观众,缺乏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影视行业着重于历史人物传记。科学家的传记片主要以宣传为主,并且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涉及版权、改编权等方面的问题,加之科学家的科研生活与大众又有一定距离,致使观众对这类影片并不太熟悉。”黄凯文说。

  “从更根本的角度来看,这也涉及到科学文化的问题。科学强调探索、研究,但也不能忽略传播与分享。目前,我国科学家与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交流还没有形成普遍认知,合作渠道也较少。”英国杜伦大学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鞠强介绍。

  霍金虽已逝世,他仍像启明星一样指引着无数在未知道路上探索的人们继续前进。对大众来说,领略一幕幕与霍金相关的影视作品的魅力,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怀念方式。

  期待在《三体》等影视作品开启的“中国科幻元年”之后,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也能在银幕、荧屏内外为大众所熟知与敬仰。

  (实习记者 韩君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