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Email:
 
公司新闻Company News

"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贾樟柯:只是短暂时期现象

发布时间:2018-3-5 16:21:23  点击数:2210

  石家庄微电影拍摄公司奥美影视为您转发报道:在当下的影视业生态中,有的“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伪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少、部分国内综艺节目照搬国外模式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之前《演员的诞生》的走红,更是对演员“演技”进行了真实拷问。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两位全国人大代表,让他们谈一谈这些现象的症结为何?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导演贾樟柯

  “电影还要以综合素质取胜”

  昨天,对于最近一段时间主旋律电影获得高票房一事,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导演贾樟柯表示,这说明主旋律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拥戴,这些影片既有好的立意,又能按照电影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办事。同时,作为人大代表,贾樟柯也带来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希望优质的、现代化的、新的文化资源能够引入基层,特别是引入文化资源缺少、不集中的地方。

  谈“天价片酬”

  只是短暂时间点上的特点

  北青报:您怎么看待“小鲜肉”高片酬的现象?

  贾樟柯:我觉得它只是短暂时间点上的一个特点,电影终究要以情感的质量取胜,以电影性、电影感,以电影的综合素质取胜。观众在趋于理性,市场也在趋于理性,这几年中国电影很好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趋于理性。

  电影市场还是很火爆,像今年2月份,十来天已经拿到一百亿票房,它是火爆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你会发现,简单的有噱头的影片,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是综合素质高又贴近观众的影片才能脱颖而出。

  北青报:现在常说好剧本难寻,作为一个原创剧本的导演,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贾樟柯:剧本创作确实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有的创作者有非常好的文学性,有非常好的文学能力,但不一定能转换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电影剧本,因为叙事方法、考虑的综合元素和单纯的文学不太一样。

  当然仅仅有电影的技巧、技术,没有人文精神,没有文学性的观察力,也是不行的。所以就需要有两种能力的剧作家,应该依靠教育,因为剧本创作有某种专业性在里面。

  北青报:也就是说剧本的问题主要是人才的问题?

  贾樟柯:对,剧本在哪里,就是在人才手上。人才多了,好剧本就多了。

  谈“正能量电影”

  无论是何种题材都要用情来打动人

  北青报:现在有些剧本是从网络小说直接改编过来,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贾樟柯:改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很多优秀电影是改编的,很多优秀的改编电影依据的原著也不一定在文学上是优秀的,只是因为其中一些创意、人物给了改编者启发。所以,还是要看转换的质量如何,要看改编者是否有能力将其转换成优秀的影视作品。

  北青报:最近主旋律电影火起来,像《战狼2》、《红海行动》等,您怎么看待主旋律电影这种现象?

  贾樟柯:最近一段时间主旋律电影获得非常高的票房,说明受到观众巨大的拥戴,我觉得这些影片既有好的立意,同时又在按照电影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办事。

  因为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样式的影片,归根到底是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用情来打动人,用艺术的感染力来打动人。过去我们有刻板的印象,确实有时候不太按照艺术规律办事,比较生硬、直白,艺术质量、艺术水平有限,也谈不上用艺术规律办事。

  但现在包括《红海行动》、《战狼2》这样的影片,在叙事技巧,在类型提炼上,都有创新性,都是在按照艺术规律办事,这说明中国电影的内容也在升级,这是非常良性的进步。

  北青报:也就是说这些影片是将艺术和市场进行了平衡?

  贾樟柯:对,我觉得这就是开始尊重艺术规律了,像这几部成功的影片,从类型的角度,都是非常过关的。

  北青报:您有去看这些电影吗?

  贾樟柯:都要看,都是现象级的影片,中国电影在创作上有新的改变,作为从业人员,即使我自己的拍摄类型不是太集中在这一块儿,但还是要感受创作的变化和产业的变化。

  北青报:电影市场化带给您困扰吗?比如如何迎合市场,如何考虑艺术性,这个有矛盾吗?

  贾樟柯:一点矛盾都没有。无论我说的像平遥电影艺术展这样的艺术活动,还是电影作为产业,都应该用市场的活水,用市场的调节,来让行业正常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活力里面,多种类型的影片才能得到齐头并进的发展。

  市场化有时候人们想象会不会过于逐利,会不会压抑一部分不太适应市场但有创造性的影片,这种情况一定存在,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来否定市场主体上的公平性、活力的源头所在。

  具体发生的问题可以用更细化的手段来解决,比如整个电影工业过度市场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在渠道上进行分流。

  谈“行业业态”

  建议将文化资源引入基层

  北青报:您这次准备了什么议案和建议?您最关心哪方面的问题?

  贾樟柯:我精心准备了自己的议案,我建议将优质的、现代化的、新的文化资源引入到基层去。因为过去文化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现在中国已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也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资源应该流动起来,流动到文化资源缺少、不集中的地方。

  这也是我们选择在山西有53万人口的平遥举办平遥电影展的启发。过去一说大型的国际节展,就觉得应该是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举行的,但实际上平遥电影展去年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可以支撑我们把这些资源引入到中小城市,这样才能够和过去文化发达的地区相呼应,让文化加速发展。

  北青报:现在您也已经重回山西,这是您以后对自己的重点规划吗?

  贾樟柯:我认为促进资源流动,不应单是政府的事,而更应该是有这些资源的个人、企业、民间的事。文化不能只依靠政府包办,也不能只依靠政府投入资金,应该交给市场去做。

  全国人大代表、资深电视人曹可凡

  “真人秀片酬五千万太离谱”

  昨天,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表示,就“‘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这一现象来说,板子不应该完全打在明星身上,主要是在当前的电视行业中,不少人心态浮躁,片面追求高收视率、抢市场,所以出高价邀请明星。他指出,这需要一个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对电视节目或电视剧的制作方,做出明确限制。

  谈“天价片酬”

  行业中有不少人心态浮躁

  北青报:当前,一些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将近一半的制作费用花在了明星嘉宾的片酬上。你如何看这种现象?

  曹可凡:在国外是这样的,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尤其是演员酬金的成本,在整个节目的成本中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这个比例也许会有一个上下浮动,但变化不会很大。我们国内很多是互相出高价,导致成本急剧攀升,有的演员做一个真人秀,酬金可能要五六千万,有点离谱了。长此以往,对整个电视行业的生态肯定是有伤害的。

  北青报:有人认为,是明星带动了高片酬。

  曹可凡:现在有不少声音这么说,还提到“‘小鲜肉’片酬超‘老戏骨’”。但完全把棒打在明星的身上,也是不尽公平的。作为明星个人来说,接受邀约时,货比三家,除了对节目创意、模式的认可,自然更倾向于酬金更高的制作方。

  北青报:那你认为出现“花高价邀请明星”的现象,原因何在?

  曹可凡:主要是行业中有不少人心态浮躁。比如说,为了抢市场,制作方急功近利,粗放式的制作和管理模式,把市场做乱了。甚至一些制作方为了高收视率,在找嘉宾时,刻意找那些有负面新闻、有炒作点、有奇谈怪论的,所以造成一些三观不正的艺人成为了“香饽饽”。

  所以无论是电视制作公司、网站,还是电视台,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操守,而不是互相挖墙脚、比高价,导致市场紊乱。我们需要一个行业的标准和框架,对制作方做一个限制。

  谈“正能量电影”

  《战狼2》、《红海行动》走红因深入生活

  北青报:如何评价部分当红综艺节目从形式到内核,多复制国外成熟节目这一现象。

  曹可凡:任何一个新的节目,都需要一个策划、市场测试的周期。国外的一些节目模式,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但这些年,国内部分制作方不愿意花时间和钱去做一个前期的策划。所以他们花钱购买模式,这样往往导致国外卖模式的公司坐地起价。

  制作方不能再靠购买模式、抄袭的方式过日子了,你必须沉下心来,做一些市场研究,进行一些新的开发。

  北青报:你如何评价当下的电视文化生态?

  曹可凡:就我个人而言,连续3年我都在关注电视文化生态,前年我提出了如何调整真人秀的问题,去年提出了收视率作假的问题。但这几年可以发现,整个电视的生态,其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首先,一些既有收视率又有社会意义的节目不断涌现。比如这几年受到关注的《人间世》、《急诊室的故事》、《生门》这类节目,凸显了医务工作者的生活状态,描写了真实的医患关系。今年我们又推出了一档精准扶贫的真人秀节目——《我们在行动》。通过主持人带着一个明星、一个企业家,去往某个偏远的地区担任“临时村长”,去做调研,给当地优质的农产品做包装,通过电视节目呈现出来,让全国各地的老百姓了解到,极具社会效益。

  其次,传统文化类的节目在慢慢复苏,同时,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也不断涌出。比如,去年的一些“爆款”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今年的《国家宝藏》等,既有意思也有意义。举例来说,《朗读者》邀请了很多的文化人、普通人,也有明星,其中一个嘉宾是许渊冲,他谈到年轻时给恋人写的诗时号啕大哭,一个96岁的老人,当他走了人生长长的一段路之后,对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情感、那段生活,依然有那么浓烈的感情,多么可爱。再到一些热播影视剧,如《人民的名义》、《爱人同志》、《战狼2》、《红海行动》等,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作品深入生活,触及大家的灵魂,从而引发共鸣。

  再者,一些新的节目形式正在助力电视文化生态的“百花齐放”。比如时下比较热的几档脱口秀节目,集中了充满智慧的一批人,脑洞大开,不是靠大的场景取胜,而是靠你的脑力、智慧取胜。相对来说,脱口秀节目的成本可控性较强,观众也比较喜欢看,自然会受到追捧。

  谈“行业业态”

  现实题材电视剧良莠不齐

  北青报:近年来,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不断走热,但口碑似乎良莠不齐。

  曹可凡:观察近两年的电视剧清单,不难发现,现实题材看似数量占优,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伪现实题材”。

  比如,部分都市剧对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表现,只停留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都市人的奋斗被简单架空或是片面地描写为狗血的家长里短;部分情感剧无病呻吟,人物脸谱化,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被粗暴地归纳成“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玛丽苏”表达;部分行业剧缺乏对行业基本的了解,不过是披着职业外衣的偶像剧,有皮囊无筋骨……

  以上种种“伪现实题材”作品,连基本的故事逻辑都不能自洽,只是采用主观臆测的小情小爱、嬉笑喧闹乃至于猎奇情节博取眼球,缺少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社会关怀。

  北青报:为何会出现这种“以次充好”的情况?

  曹可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商业资本的裹挟下,电视剧行业存在跟风现象,“伪现实题材”往往采用快餐式制作手法,仅借助数据造假等的手段,抢占市场的主要份额。第二,许多平台默认这样的“伪劣产品”在收视率上最有保障,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冷落甚至拒绝了许多有价值的现实主义力作。


 
分享到: